文章目录
第一章 自然地理
一、太阳系
(一)八大行星
名称 | 特点 |
---|---|
水星 | 最小 |
金星 | 轨道最近正圆、逆向自转 |
地球 | 有生命 |
火星 | 与地球最相似 |
木星 | 最大、有光环 |
土星 | 卫星最多、光环最美 |
天王星 | 有光环 |
海王星 | 有光环 |
(二)太阳
1.太阳能
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氢转化为氦的热核反应(核聚变)
2.太阳黑子
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。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(西汉)成书的《淮南子》中记载的:“日中有踆(qun)乌”
3.太阳风
即太阳风暴,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。太阳风的影响:
- ①影响地球空间环境,破坏臭氧层;
- ②促成彗星彗尾的形成;
- ③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,形成极光;
- ④干扰卫星通讯,影响卫星运行
4.极光
极光产生的条件:大气、磁场、太阳风三者缺一不可。 极光发生在电离层
5.天文单位
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.5亿千米,被定义为一一个天文单位
6.光年
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的距离单位,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为1光年
(三)太阳内部结构
(四)月球
概念 | 介绍 |
---|---|
月球 | 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。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,人类探索宇宙星际航行第一站 |
自转 | 自转周期为27天多,一个昼夜几乎相当于地球上一个月,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|
绕地球公转 | 造成月圆月缺 |
没有空气 | 声音不能传播 |
引力 | 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|
表面布满环形山 | 由陨石撞击形成 |
没有磁场 | 与地球平均距离是38.44万千米 |
能源 | 氦-3,够人类用1万年 |
(五)日食和月食
1.日食
成因
太阳、月球、地球运行到同一直线上,月球挡住了太阳光。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
时间
只发生在朔,即农历初一,但并不是每次朔都会发生
类型
日偏食、日全食、日环食
过程
初亏、食既、食甚、生光、复圆。日食从西边开始,我国西部居民先看到
观测
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,否则会造成失明
最早的日食记录见于中国《尚书》。夏、商、周断代工程利用了中国古籍中丰富的日食记录
2.月食
成因
太阳、地球、月球恰好在同一直线上,地球在中间,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遮掩而发生
时间
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,即“望日”
类型
月偏食、月全食和半影月食。地球直径是月球的4倍,因此不能形成环食
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是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,其次是中国前1136年的月食记录东汉时,张衡从日、月、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,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
二、地球
(一)经线和纬线
1.经线
又叫子午线,是在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线,指示南北方向
2.东西半球分界线
东西半球分界线160°E 和20°W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
经线是半圆,长度都相等;一条经线和地球另一侧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
3.纬线
指示东西方向。纬线是圆。纬线圈由赤道向两极缩小
4.赤道
是0°纬线圈,是最大的纬线圈,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,中国位于北半球
5.回归线
南、北纬23°26’的两条纬线圈,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
6.北回归线
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线,经过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台湾四个省级行政区
7.极圈
66°34的纬线圈,是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
(二)自转和昼夜交替
1.地球自转
- 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,从北极点看呈逆时针旋转,从南极点看呈顺时针旋转
- 角速度不变,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少
-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,“坐地日行八万里”反映了地球的周长
2.意义
东西半球发生昼夜更替,同纬度的不同地点出现时差
(三)时区和时差
1.日更线
- 今天” 和“昨天” 的分界线,是折线,不与经线重合
- 从东向西越过日更线时,日期要加一天;反之,减一天
2.时区
- 分24个时区,每个时区各占经度15%。零时区是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,由零时区向东、西各分12区,东、西12区是半时区,共同使用180°经线的地方时
- 中国跨五个时区,统使用北京时间。北京位于东八区(120°E)
3.时差
相邻两个时区时差1小时。凡向西走,每过一个时区,减-小时; 反之,加一小时中美标准时差为12小时。美国在西半球,时间比中国晚
(四)公转与四季更替
1.地球公转
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动。是一.种周期性的椭圆周运动。
2.黄赤交角
地球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,地球自转轨道面叫赤道面,这两个平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,为23度26分。即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了23度26分。于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( 太阳高度角变化)。
意义
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分布不均→四季更替,南北半球四季相反。
极昼与极夜
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。极昼即“日不落现象”
三、大气和降水
(一)大气垂直分层及臭氧层和电离层
1.大气垂直分层
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,分为对流层、平流层、中间层、热层和外层大气。
2.对流层
空气对流明显;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。有云、雾、雨
3.平流层
大气平稳流动,天气晴朗;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。飞机飞行的理想空间
4.中间层
空气垂直对流强烈,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;空气电离程度强
5.臭氧层
是平流层的一部分,能吸收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短波紫外线,有“地球生命的保护神”之称
6.电离层
包括热层全部和大部分中间层。被用来反射和传送高频无线电信号,实现远距离无线电通讯
(二)降水类型
1.垂直降水
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:雨、雪、雹、雨淞
2.水平降水
由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:霜、露、雾、雾淞
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,降水量仅包括垂直降水
(三)降雨类型
类别 | 对流雨 | 地形雨 | 锋面雨 |
---|---|---|---|
成因 | 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,湿热空气上升,水汽凝结,形成降水 |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,遇到地形阻挡, 被迫迎风爬升,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|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, 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|
特点 | 强度大,历时短,范围小,常伴有暴风、雷电 |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,背风坡降水稀少 | 持续时间长, 范围广,强度小 |
分布 | 赤道地区常年发生,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 | 山地迎风坡 | 多分布于中纬地带 |
四、气候类型
气候类型 | 分布地区 | 气候特征 |
---|---|---|
热带雨林气候 | 大致在南北纬10°之间,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,南美亚马逊河流域,亚洲印度尼西来等地 | 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下, 盛行赤道气团,高温多雨。 全年皆夏,年平均气温在26C左右: 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,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|
热带草原气候 | 大致在南北纬10°至南北回归线之间,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,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,南美巴西等地 |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,干季、湿季明显交替。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,盛行赤道气团,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;信风控制时,盛行热带大陆气团,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。全年降雨量在750毫米-1000毫米之间 |
热带季风气候 | 大致在南北纬10°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,以亚洲中南半岛、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| 在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。夏季风来临时,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;冬季风来临时,降水明显减少。全年气温高,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,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-2000毫米左右 |
热带沙漠气候 |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°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,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,亚洲阿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| 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,盛行热带大陆气团,常年干旱少雨,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,日照强烈,气温极高 |
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|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,如我国秦岭以南,北美大陆,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| 前者夏热冬温, 季节变化明显。夏季风时,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; 冬季风时,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, 降雨减少。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,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前者均匀 |
地中海气候 |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,如地中海沿岸,南北美纬度30°-40°之间的大陆西岸,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 | 就北半球而言, 夏季,受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,使其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,干旱炎热;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,多气旋活动,暖湿多雨。 年降水量在300毫米-1000 毫米左右 |
温带季风气候 |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,如我国华北、 东北、俄罗斯远东地区、日本和朝鲜半岛 | 冬、夏风向明显交替。冬季风时,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,寒冷干燥;夏季风时,受极地海洋气团或热带海洋气团影响,暖热多雨。年降水量在500毫米-600毫米左右 |
温带大陆性气候 | 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大陆的内陆 |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,干旱少雨。冬季严寒,夏季炎热,气温年变化很大 |
温带海洋性气候 | 主要分布在西欧、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| 终年盛行西风,受海洋气团影响,终年湿润,冬雨较多,冬不冷夏不热,气温年变化较小。年降水量一般在700- 1000 毫米之间 |
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| 主要分布在欧洲、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| 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。冬季漫长而严寒,暖季短促;降水量少,而且集中在夏季 |
苔原气候 |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| 全年严寒, 皆为冬季。最热月气温仅达1C- 5C。 降水少,多云雾,蒸发极弱 |
冰原气候 |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内陆地区 | 全年酷寒,各月气温皆在0C以下,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。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约在-29C-35C,北极地区在-22C以下 |
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|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、高原地区,青藏高原、南美安竺斯山等 | 随着高度增加,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,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。日照强,风力也大 |
五、灾害
(一)城市内涝
1.原因
- 范围集中的强降雨
- 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排水不畅
- 路面硬化程度高
2.缓解措施
- 完善排水系统
- 用渗水砖铺设人行道路面
- 规划下凹式绿地
- 兴建雨水调蓄设施
3.逃生
水淹汽车不能打开车窗时,迅速用逃生锤击打车辆侧车窗边角处,易于击碎玻璃
(二)沙尘暴
1.成因
强风是动力,沙尘是物质基础,是一种不稳定的空气状态
2.发源地
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的沙地、沙漠和戈壁
3.危害
- 西北地区土壤风蚀,降低土地生产力
- 流沙掩埋草场、农田等
- 大气污染
4.防治
退耕还林还草,恢复地表植被
(三)与风相关的灾害天气
1.风
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所产生的大气流动现象
2.热带气旋
- 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大陆、台湾、日本、越南、菲律宾等地称为台风
- 产生于大西洋及东太平洋称为飓风
3.热带风暴
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8- 9级的热带气旋。 热带风暴继续增强就形成台风
4.龙卷风
在极不稳定的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产生。“龙吸水”就是龙卷风
在中国大陆,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,带来充沛的降水。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,造成寒冷干燥的天气。中国东南沿海多台风灾害天气
(四)寒潮
1.发生时间
多发生在秋末、冬季、初春时节
2.气象标准
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,一天内达到10C以上,而且最低气温在5C以下
3.成因
在北极地带、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
4.冷高压成因
西伯利亚靠近北冰洋;西伯利亚纬度高,日照很弱;西伯利亚冬季很长
5.灾害
大风、降温天气,引发霜冻、雪灾、雨凇等,给农作物生长和交通安全造成危害
(五)洪涝与旱灾
1.洪涝
发生时间
夏季。东部、南部、东北、四川盆地
气象标准
降雨量大且集中,地形排水不畅
2.春旱
发生时间
春季。华北平原、黄土高原、长江中下游地区
气象标准
季风来迟,水库蓄水不足
3.伏旱
发生时间
7月中一8月中。长江中下游地区、江南地区
气象标准
受副高压控制,雨带长期北移
(六)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
厄尔尼诺现象: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的持续变暖,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,造成太平洋西部地区干旱而东部地区降雨量过多的现象
1.成因
热带洋流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(洋流与信风反常)
2.影响
- 海水温度异常升高
- 全球大范围高温和干早
- 原本少雨的地区暴雨成灾
- 原本多雨的地方发生早灾
- 我国夏季南涝北早,冬季北方地区暖冬
3.拉尼娜现象
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。影响: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,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,出现“南早北涝”现象
(七)雷电
1.电闪雷鸣
雷电发生时先看到内电后听到雷声,是因为声速比光速慢。
2.防雷常识
- 尽量避免打开电视、电脑、收音机等电器,尤其是在开窗的情况下
- 不要拨打接听电话,应拔掉电话线插头
- 不要站在电灯泡下,不要冲凉洗澡
- 尽量避免站在较高处,不宜将金属物体扛在肩上或举过头顶
- 远离树木,尽量不要大跨步跑动,可以选择建筑物躲雨,但不宜选择车内躲雨乘坐汽车等遇到打雷闪电,不要将头、手伸出窗外
- 不要接近一切电力设施,如高压电线,变压电器等
(八)板块构造与板块运动
- 1968年法国的勒皮顺等首创板块构造学说。全球分为六大板块:亚欧板块、非洲板块、美洲板块、太平洋板块、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
-
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跃的地带。世界上的火山、地震活动以及地热资源,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
(九)地震带
1.全球三大地震带
- 环太平洋地震带
- 欧亚地震带(又称地中海——喜马拉雅山地震带)
- 海岭地震带
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间,地震顿度高。
2.地震
类型
构造变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和大山活动引起的火山地震。90%的地震属构造地震
地震要素
震源、震中、地震波、震中距
用震级和烈度衡量地震规模。一 次地霞只有一个震级: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
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
震源深度、震中臣、震级、地质构造、地面建筑强度等。破坏性地震般是浅源地震
我国五大地震带
台湾、西南、西北、华北、东南沿海
地震自教
- 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,首先要切断电源、气源,防止大灾发生
- 抓紧时间逃到室外空旷处,切忌躲到高大建筑物、窄小胡同、陡山坡及河岸边
- 来不及时,承重墙墙根、墙角,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是合适的避震空间
-
住单元楼内时,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、厨房、储藏室及墙角躲避
(十)泥石流和滑坡
1.发生条件
大量降雨;大量碎西物质;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
2.特征
季节性: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;直行性
3.预肪措施
- 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
- 不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
- 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
- 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用
4.脱险逃生
- 沿山谷徒步行走发现泥石流或山体滑坡时,要向与泥石流或滑坡前进方向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、绝对不能向混石流的流动方向走,不要在谷地停留
- 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,到开阔地带,尽可能防止被埋压
(十一)海啸
1.起因
海底地震、海底火山爆发、水下塌陷或滑坡
2.特点
- 因为海啸冲击波波谷先抵达海岸,海啸来临前海水可能会突然退下去几十米甚至几百米
- 海啸发生时,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在波动,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自然力
- 越进入大陆架,由于深度急剧变浅,波高骤增,形成的“水墙”可达20至30米高,带来毁灭性灾害,反倒是深海的海面更平静
3.避险
- 听到海啸预警或看到海面突然急骤下落,要跑到内陆地势高的地方避险
- 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,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,如果有足够时间,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